中国机电数据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机产业数据网 >> 行业聚焦 >> 行业分析 >> 市场分析 >> 仪器仪表 >>正文
智能机器人入驻 家庭安防迎来新机遇
发布时间:2013-06-03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 

  预计到 2015年65岁以上人口达到两亿。同时,中国的残疾人数量已经与德国总人口数相当,这些都将给医疗、服务以及教育等家用机器人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洁用的吸尘机器人被率先研制成功,并迅速进入欧美、中日韩等50多个国家。针对全球范围内老龄化的趋势,奥迪公司推出了两轮和独轮的电动车,日本松下推出了床和轮椅一体化机器人,美国iRobot公司则开发了远程诊断和护理病人的机器人系统。

  长沙理工大学杜荣华教授告诉记者,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对传统信息、家电、通讯、装备制造业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将成为制造行业下一波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产业发展亟须跨越三道坎

  发达国家一步步将人类的机器人梦想变成现实,日本和韩国更是将发展机器人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产业布局。相对于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中国机器人特别是家用智能机器人产业,依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产业,仅占全球机器人市场的4.5%。

  据了解,1986年,“863计划”制定了工业机器人发展计划,一汽集团、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自动化所等单位,相继进行了工业机器人探索。“十一五”期间,机器人模块化、体积、结构、设计、功能部件等基础技术领域,逐渐取得了突破。

  然而,家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装备集中了新兴传感器、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等核心关键技术。国内从事机器人制造的企业多达60多家,水平却是良莠不齐,特别是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引发了业内专家的担忧。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指出,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基础配套能力发展滞后,整机面临空壳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仿真机器人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国内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对机械和电气结构的改进上,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信息处理、传感、通讯等方面的专利申请较少。并且,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专利申请量少。而国外的申请人则以大公司居多。因此,我国不少机器人技术缺乏与市场的对接,实用性较差。

  长期从事高新智能设备销售的湖南科凡达公司总裁曾海军认为,相比工业机器人而言,高度智能化的家用机器人对技术要求更高。他呼吁,国内企业应扎扎实实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拥有了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

  在曾海军看来,目前工业机器人仍是整个产业的主体,“但未来,包括家用清洁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在内的家用机器人将逐步普及,就像我们现在使用的移动电话。”然而,目前的状况是,中国家用智能机器人的产业规模尚未形成,缺乏大型支柱企业,也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

  “机器人行业属于多学科的综合领域,技术门槛较高,企业需要投入较大财力、物力培养或吸引人才,但市场培育却不成熟,因此陷入了很尴尬的境地,”曾海军分析说。“小企业进来做不了,大企业进来吃不饱,形成恶性循环。别说形成完整产业链了,就是骨干企业培养起来也是困难重重。”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之所以始终未能驶入快车道,缺乏对整个产业产生深远影响的指导性政策是重要因素。

  上述人士称,中国机器人多年来没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赖以生存发展的产学研机制也较为松散。这导致既没有以企业为主体,让机器人技术以产业为导向发展,也缺乏一套技术市场化的进程,从而制约了产业化的发展。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文章
您可能对以下信息内容感兴趣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邮编:100045
Email:cmci2008@163.com

400电话

网站简介 /本网动态/产品与服务/诚聘英才/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版权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0-2012中机产业数据网版权所有 中机院机电市场研究所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14层(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咨询电话:400-008-5078(免长话费) Email:cmci2008@163.com
京ICP备0800838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