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数据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机产业数据网 >> 行业聚焦 >> 行业分析 >> 市场分析 >> 汽车工业 >>正文
1500亿商机浮出水面 自主品牌淘金车联网
发布时间:2013-11-01  来源:南方日报 

  10月28日,上汽集团宣布,在即将召开的2013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为了满足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将汽车电子与车联网设立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技术 路线。上汽集团只是车企抢占车联网热潮的一个注脚。如今,吉利、比亚迪、一汽、奇瑞、长安等国内主流自主品牌均发布了车联网的相关战略。

  其 实,自主品牌这几年不断加大在车联网领域的投入,与合资品牌相抗衡,看准的正是未来“不可估量”的市场前景。据全球最大的科技专业人员组织IEEE预测, 到2025年将有60%汽车实现车联网。而在中国,到2015年,中国车联网应用的市场规模预计超过1500亿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车联网作为一个新的技术方向,与传统机械技术相比,自主品牌与跨国品牌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可以借助新技术的契机实现了在这个领域的超越,并且可以实现市场的双赢。

  自主品牌持续发力

  其 实,在上汽集团确认车联网为未来发展一大技术趋势之前,上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储备。目前,在上汽乘用车中,荣威350、荣威550已经MG5等车型已 经搭载了旗下的inkanet技术。而即将上市的全新荣威350,更是搭载inkanet3.0版本。据悉,该系统具有“快、准、稳”特点,在某些技术 参数以及超于了合资品牌。

  “从2010年开始推出inkanet技术,进行了3次改版,1.0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没有语音功 能;2.0则设有语音功能;3.0把语音整个界面,甚至硬件系统改掉。现在基本上主屏达到八百兆,比原来大了超过50%速度,整个体验会有一个质的飞 跃。”上汽乘用车产品规划部高级经理范方树表示。

  与上汽一样,国内其他主流合资品牌,也已经或者正积极推出各自的车联网系统。今年 3月,一汽集团旗下的启明信息宣布和大唐电信共建联合实验室,双方将共同研发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在汽车电子产品中的应用,开发适用于未来汽车 电子应用的通信模块产品和车载终端系统。

  此外,吉利汽车也牵手中国联通,推出“G-NetLink”系统,带有“I-Call”和“E-Call”功能,并已经运用于帝豪EC8上,而奇瑞推出的Telematics系统,也逐步搭载在奇瑞新A3、风云2、瑞麒等车型上。

  在 自主品牌发力车联网之时,跨国品牌或者互联网通信行业的大佬们,早就加入了这个领域的争夺。在所有车企中,通用在1997年便推出了安吉星,正式掀起了车 联网历史。随后在2000年左右,日产、丰田、本田、现代、沃尔沃、奔驰等品牌陆续跟进,纷纷进入市场。在中国市场,通用、丰田、日产、福特、宝马等品 牌,也在不断加大车联网的相关技术投入,推出新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而除了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也在抢夺前后装市场,包括先锋、西门子、德赛西威等。而 谷歌、微软、苹果等IT巨头更是对车联网虎视眈眈。

  1500亿蛋糕待瓜分

  分析指出,相比于国际上车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车联网产业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是在2010年才正式起步。不过,自主品牌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陆续推出了各自的车联网技术,瞄准这一市场蛋糕。

  据 易观智库预计,到2015年,中国车联网应用和服务渗透率或接近10%的临界点,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人民币。并且,截至今年3月,全国电话用户 总数达到14.2亿,移动电话用户达11.46亿户,普及率提升至84.9%。同时,全国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5.78亿,普及率达到43.1%。这给车联 网市场留下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从全球各地市场来看,截至目前,美国智能交通行业的收入已达到1118亿美元,其车联网的产业链产值已经从2000年的56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000亿美元。而日本智能交通行业的市场份额也达到了377亿美元。

  “未 来市场将主要是80后、90后的新兴消费群体,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正伴随信息科技的巨大飞跃和迅速普及。因此,这些消费者对汽车有着与前不同的需求,包 括对互联网生活方式的依赖,以及随时随地接入全球社交网络的需求。”上汽集团执行副总裁陈志鑫表示,在中国,到2015年,80和90后消费者的比例将达 到58%左右,这决定了设计一部轿车,在车载信息系统和人车界面方面,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投资。

  更为重要的是,车联网作为一项新 的技术方向,获得了政策上的扶持倾斜。在“十二五”规划的汽车产业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基于车载信息化的物联网战略向纵深发展,创新支付应用技 术、以3G无线物联与智能远程控制为手段,探索基于个性化的海量数据挖掘,打造人、车、线三大要素整合的新一代物联消费及生活方式。而在8月份国务院出台 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也进一步为发展车联网技术提供了政策的扶持。

  能否实现弯道超车?

  在巨大的市场规模支撑、大规模的投入以及政策的引导下,自主品牌能否实现在车联网领域的弯道超车呢?

  据悉,在2008年之前,全球只有两个所谓严格意义上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一个通用Onstar,一个丰田G—book。然而,到了2009年开始关注业界竞争对手动向,所有主机厂包括合资的、国外、自主品牌都有。

  有分析指出,从发展速度来看,自主品牌在车联网领域的发展并不晚;从技术积累方面来看,与传统机械领域相比,并不比大型跨国企业逊色多少。据上汽方面透露,旗下的inkaNet技术已经成为了部分豪华品牌的竞争对手。

  “通 常情况,跨国公司在技术上是看不起中国企业的,更多是把中国看作一个市场和制造基地。但是,在奔驰跟奥迪内部互联网服务规划战略会议或是高层会议上,都把 上汽inkaNet作为非常重要竞争对手。”上汽荣威品牌市场运营部总监刘涛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这让他们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有动力是因为被国际跨国 车企视为竞争对手;有压力是因为跨国企业在技术积累方面非常完整,一旦他们认真的发展,速度很快。”

  当然,美好的前景,并不意味着发展的路途平坦。高速“行驶”的车联网领域依旧存在诸多挑战。

  不得不提的是,中国车企的车联网缺少核心技术。在现有的产品中,除了宝马、上汽等领军车企拥有类似inkanet系统等车联网技术外,其他车企还处于摸索仿照阶段。核心技术的缺乏,成为阻碍车联网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

  业 内人士指出,车联网的发展需要解决一系列核心技术问题,包括传感网络技术、移动宽带网络、汽车移动计算机平台、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以及车辆信源技术。我 国在这些领域还需要突破和发展。并且,中国目前的3G网络带宽并不能满足未来对图像和流媒体的传输需求,而4G网络和DSRC(专用短程通信)的自主网技 术等也还没有完全突破。

  此外,由于第三方TSP厂家、国际知名IT巨头、T类APP也想要在车联网市场上分一杯羹。世界范围内的车联网市场出现严重的差异化,各国的侧重点均有不同。而在中国,由于车联网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行业内没有绝对的知名品牌领导者,并且没有一个明确的行业标准。

  自主品牌

  车联网技术一览

  上汽:Inkanet

  Inkanet 系统于2010年4月上市,由荣威350、荣威550、MG5等车型搭载,采用方向盘快捷按钮和操作屏操作,包括GPS导航、一键服务、网络对讲机、娱乐 等功能。近期,上汽推出了最新版本的inkaNet3.0,实现3G网络、蓝牙2.1和WiFi三网覆盖,并增加了语音操作,提升了运行速度。

  吉利:G-NetLink

  G- NetLink于2012年12月上市,由帝豪EC8搭载。系统使用快捷键操作,内置3G语音及通讯模块,包括导航、上网、“I-Call一键呼叫”和 “E-Call紧急救援”等功能。车主还可通过电脑远程操控汽车,使用系统的相关服务,同时能够进行个人信息修改、业务缴费等操作。

  一汽:D-Partner

  D-Partner由奔腾B70搭载,使用触摸操作屏与快捷键操作。在国内率先采用Intel车载芯片并提供面向互联网的汽车信息服务以及多种娱乐功能,如收发邮件、发布微博、在线点歌等。同时包括导航分享、实时路况、一键呼叫等多种功能。

  奇瑞:Telematics

  奇 瑞Telematics系统搭载的车型有奇瑞A3、风云2、瑞麒,分为车前座系统、车后座系统以及车况诊断系统。其中,车前座系统提供通讯、导航、行车安 全监视、路况、天气等行车信息服务;车后座系统提高在线电影音乐、网络游戏等娱乐功能;车况诊断系统的服务包括保养通知、车况预警等。

  长安:InCall

  InCall系统于2012年推出,搭载在悦翔V5部分车型上,采用全屏操作,拥有拨打电话、交换数据、行车导航、影音娱乐等二十多种功能。系统可通过人工语音识别,并且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呼叫服务中心,可通过“一键拨号”拨打至呼叫中心获得服务。

  比亚迪:i系统

  比亚迪i系统由比亚迪思锐搭载,包括导航、远程救援、被盗定位、资讯娱乐服务和队内通话等功能。系统实现汽车与网络的全面对接,提供24小时在线呼叫中心服务、稳定高效的数据中心和服务系统、全国4S店的救援网络服务。

  华晨:E-drive

  E-drive系统,由华晨汽车自主开发,尚未正式推向市场。华晨汽车在发布的大中华概念车上展示了E-drive智能控制系统,但随着这款车型量产上市的延后,E-drive车联网系统也并未正式推向市场。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文章
您可能对以下信息内容感兴趣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邮编:100045
Email:cmci2008@163.com

400电话

网站简介 /本网动态/产品与服务/诚聘英才/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版权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0-2012中机产业数据网版权所有 中机院机电市场研究所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14层(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咨询电话:400-008-5078(免长话费) Email:cmci2008@163.com
京ICP备0800838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