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数据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机产业数据网 >> 人物访谈 >> 业界精英 >> 航空航天 >>正文
构建新型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管理体系
发布时间:2013-10-18  来源:中国航空报 作者:向巧

 

  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管理是动态的创造性管理活动,它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对维修线建设、维修及再制造技术研发和维修及再制造作业过程实施全系统、全寿命期的系统管理,不断用科学的决策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综合权衡和系统性能优化。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满足可支配资源等约束条件下,确定系统的维修需求,并通过维修线建设、维修及再制造技术研发和维修及再制造作业活动最终实现航空发动机整机的维修需求。

  向巧,工学博士,管理学硕士,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军用航空发动机维修技术及管理研究与工程应用。

  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管理的新要求

  目前,航空发动机维修主要采用基于时间的(定时)维修、基于故障的(事后)维修和外场抢修三种方式相结合的维修体制。在该体制下,通过逐步实施基于状态的(据情)维修策略,有助于最终实现全面建立基于状态的(据情)维修体制,即根据航空发动机实际工作状态安排维修。基于目前的总体情况,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管理面临以下五个转变。

  由笼统维修向分类维修的转变。笼统维修是指不区分个体的差异性,对不同的航空发动机采取大体相同的维修方案。而分类维修是指综合考虑不同型谱、不同型号、不同设计状态、不同制造批次、不同寿命期、不同使用状态等因素,根据每台航空发动机故障检查的结果,对每台航空发动机制定差别化的单台维修方案。分类维修以航空发动机的个体实际技术状态为基础,可以避免“过修”和“失修”问题,避免了维修的盲目性,提高了航空发动机的维修质量。

  由换件维修向深度维修的转变。换件维修是指用备件替换已出现故障或存在潜在故障的零部件。而深度维修是指对于按照现行工艺方法不能修复的零部件,以及因等级飞行事故或地面质量事故而损伤的航空发动机,通过研究其损伤规律、故障机理,制定修理技术方案,采用新的工艺方法与手段(如激光快速成型、再生热处理等),突破原有修理极限,使修复后的产品达到甚至超过原有的技术指标的一种修理方式,即再制造。

  由经验维修向科学维修的转变。科学维修是相对于经验维修而言的。科学维修是以科学的维修理论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保持、恢复、改善航空发动机可靠性和实现维修综合效益最佳化为目的,采取科学的方法,组织实施合理、适度、有效的维修。通过现场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可视化、柔性化、信息化”,规范维修现场,是实现科学维修的重要手段。

  由故障维修向预防维修的转变。故障维修是指对航空发动机零部件不在故障前采取预防措施,而是等到零部件发生故障或遇到损坏后,再采取措施使其恢复到规定技术状态所进行的维修活动。预防维修是指依据数据库积累的大量统计数据,预测航空发动机的潜在故障部位和故障模式,在发生故障之前,通过对航空发动机的系统性检查、检测和对零部件的修复或再制造,以防止功能故障发生,使其保持在规定技术状态所进行的维修活动。对航空发动机维修而言,预防维修拥有较强的针对性,不仅能充分利用航空发动机及其部件的工作寿命,又能有效预防偶然性故障发生,能大大提高航空发动机维修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由定时维修向据情维修的转变。定时维修是指航空发动机经过规定的间隔期或固定的累计工作时间后,按照事先排定的计划进行的维修。据情维修则是指根据航空发动机实际工作状态安排维修。定时维修在航空发动机维修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航空发动机日益先进复杂,多品种小批量特征愈加突出的情况下,已经难以满足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的需要,亟待向据情维修转变。

  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管理的三维结构模型

  基于新时期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管理的新要求,本文参照并改进美国著名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D.Hall)提出的系统工程“三维结构体系”模型,提出了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管理的三维结构图(图1)。

  时间维。如图1所示,从整体上来说,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的全寿命期(时间维)可划分为6个主要阶段,即需求分析、立项论证、维修准备、产品试修、维修运行(维修技术)、升级改造。

  逻辑维。逻辑维是解决工程管理的逻辑过程,是指时间维度中的每一个阶段内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和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本文将航空发动机的逻辑维按照管理过程进行划分。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管理是通过利用工程管理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的过程实现的,这些过程凭借输入创造出输出(成果)。在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寿命期的各个阶段,一般要经过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5个管理过程。各管理过程之间是以它们所产生的成果相互联系着的。

  领域维。领域维是指为保证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目标的实现,所需开展的主要管理知识领域。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管理主要包括两大领域的管理知识:一方面,是与产品直接相关的管理领域,如关键零部件修复与再制造的专业化管理、质量管理、用户服务管理等;另一方面,是指为保证产品的实现而对资源因素进行的管理,如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信息管理等,它涵盖了为保证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顺利进行所必须创造的各种条件。

  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的专业化柔性化集成化管理

  基于上述三维结构模型在我国基础落后、受制于人的情况下,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管理应当构建以“专业化、柔性化、集成化”为特征的工程管理体系,也就是,构建以关键零部件修复和再制造专业化管理模式、多型跨代航空发动机并线作业的整机柔性化修理模式、全型号全寿命系统集成化管理模式为主体,专业化分工和系统化管理相结合的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管理体系,以实现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目标。

  关键零部件修复和再制造专业化管理模式

  所谓再制造技术,就是对报废的关键零部件进行再生、对设计制造缺陷进行修正,且质量和性能不能低于新品的先进技术。将这些技术群增加到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中,并实现工程化应用,使航空发动机维修发展到高级阶段。航空发动机再制造工程管理是以再制造的核心专业技术为主体,以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价值流、系统工程、并行工程、组织行为学等管理理论为指导,融合其他相关技术和管理手段,与航空发动机维修全过程、全型号、全寿命期的系统化管理有机集成,简而言之,就是专业化管理与系统化管理的有效结合。其专业化管理主要体现在:

  以再制造核心技术为重点的研发管理。按照产品全寿命周期使用的要求,分析、确定各类报废关键零部件再制造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针对性地研发再制造核心技术,进行“试样级+部件级+整机级”的考核验证。用数字仿真系统对拟采用的工艺进行模拟、分析和优化,对再制造后的性能进行预测,可降低研发成本与技术风险,缩短研发周期。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质量管理。为确保质量状态可控和可追溯,必须以可靠性为中心,实施细化的过程控制和数字质量身份证管理。将修理方法细分并固化到具体工作中,通过定义、归集、替代和对应,建立系统总体控制程序;对再制造件逐一赋予唯一的识别编码,建立分解、再制造、组装、交付等全过程的数据库。

  以“故障检查(处方)”为枢纽的逆向作业和逆向物流管理。再制造生产过程是逆向作业和逆向物流(报废→故障检查→修复), “故障检查(处方)”是整个再制造生产管理的枢纽,即通过故障检查,判定再制造件存在的缺陷或故障,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工卡,进行再制造作业和工序流转,使原应报废的零部件再生并获得新价值。

  多型跨代航空发动机并线作业的整机柔性化修理模式

  多型跨代航空发动机并线作业的整机柔性化修理模式,是指为了更有效地应对用户对航空发动机维修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维修企业主动适应变化、利用变化和制造变化以提升自身竞争能力而制订的一组可择行动规划及相应的方案。

  建立柔性化维修线是实现柔性化修理的基础。本文提出航空发动机维修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AO2PM3(Aeroengine Overhaul Organiz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如图2所示,用于指导柔性化维修线建设和维修线建设工程管理成熟度评价。实施维修线建设工程管理的目的,是将企业和团队所具有的能力,应用于维修线建设工程的过程,得到满足企业战略目标的成果。所以,AO2PM3定义的核心问题,是能力、过程、成果三个方面的指标。

  AO2PM3模型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工程管理成熟度子模型构成,即企业级工程管理成熟度模型(AO2PM3-F)和团队级工程管理成熟度模型(AO2PM3-T)。AO2PM3-F包含企业文化、组织结构、过程方法、资源提供这四个在组织层面对维修线建设工程具有关键影响的过程,其管理成熟度由低到高分为I级至V级;AO2PM3-T的圆形截面部分包含了维修线建设8个方面的过程,圆柱体中启动、规划、执行、收尾代表了工程各阶段的特征和推进的方向,监控贯穿工程始终,其管理成熟度也由低到高分为I级至V级。

  团队级工程管理能力是以企业级工程管理能力为基础的,意味着AO2PM3-F是AO2PM3的核心与关键;同时在具体实施航空发动机维修线建设工程中,AO2PM3-T的不断提升,也能够有效提升AO2PM3-F。两个层次的工程管理能力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航空发动机全型号全寿命系统集成化管理模式

  航空发动机全型号全寿命系统集成管理模式,是指以信息化技术为平台,集成涉及航空发动机所有在修型号及其全寿命期的各个管理领域,通过建立、完善专业化分工与系统化管理相结合的网络式工作系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流动,形成覆盖航空发动机全型号全寿命全专业全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式工作平台。

  系统集成的平台是信息化技术,包括数字仿真、ERP等;系统集成的方法是专业化分工与系统化管理相结合;系统集成的目标是,航空发动机维修系统最优化;系统集成的对象是航空发动机所有在修型号及其全寿命期的各个管理领域,包括:

  以“成本/效益/风险分析、工艺技术研究、验证、修理极限定义、认证审批”为主线的研发体系。通过成本/效益/风险分析确定零部件修复和再制造的技术可行性,通过模拟仿真确定故障件修理极限并降低修理风险,采用项目化、流程化的工艺技术研究形式,通过不同级别(“试样级+部件级+整机级”)的考核验证对研发过程进行评价和最终批准。

  以“故检、检测、处方、修理、检验、交付、跟踪、反馈”为主线的维修作业体系。航空发动机维修作业体系具有逆向物流和逆向作业的特征,其中逆向物流是指在航空发动机送到维修基地后,将零部件进行修复和再制造,然后重新装配至航空发动机上再流转至用户的过程。在逆向物流的过程中,包含了“分解、故检、检测、‘处方’、修理、检验、交付、跟踪、反馈”的逆向作业(失效或报废零部件经论证分析继续进行再制造加工活动并装机使用)过程。

  由质量保证与审核系统、质量控制与分析系统、可靠性评估与报警系统等构成的质量管理体系。根据法规标准要求,编写航空发动机维修质量手册和工作程序文件,明确工作流程,实现“工作流程化”,开展内部审核,对维修管理过程和航空发动机产品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维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影响维修的各个因素进行过程控制,并实施测量、分析和改进,促进维修质量和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对航空发动机使用中的状态参数、出现的故障和使用后各部件状态进行检查、评估,制定、完善航空发动机维修工作内容,对航空发动机使用中的故障情况、维修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综合识别、评估、预警、处置等,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基于内部模拟市场及价值流分析的经济责任体系。对航空发动机维修工序进行内部定价,构建内部市场链,实现由实物型管理向价值型管理转变。在分厂建立微型利润中心,每个微型利润中心由若干个修理作业单元组成,业务范围覆盖某一型或某几型产品修理的全工序,发挥生产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风险共同体和荣辱共同体的作用,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授权和激励机制,在各微型利润中心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充分竞争关系,从而有效压缩修理周期、降低修理成本、提高修理质量。

  预防为主、全天候、零距离的超值用户服务体系。从关注产品到面向顾客,开展以顾客需求为关注焦点,以市场变化为导向的用户服务管理模式创新。根据不同顾客的需求和期望,重构服务模式和流程,从规范服务管理,提高服务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行重大故障攻关,以及开展技术支持、培训服务等方面进行分类设计。建设预防为主、全天候、零距离的超值用户服务体系,实现由单一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基于知识管理和数据库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知识管理系统,建立航空发动机维修课程模块化拆分且独立可选的“单元体”教学,以及基于学历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技能培训、从业资格培训的“框架式”学习于一体的培训项目体系,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得到共享和传承。基于ERP平台,构建以维修作业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智能管理系统、航空发动机维修数字仿真系统等为基础的管理决策平台,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文章
您可能对以下信息内容感兴趣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邮编:100045
Email:cmci2008@163.com

400电话

网站简介 /本网动态/产品与服务/诚聘英才/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版权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0-2012中机产业数据网版权所有 中机院机电市场研究所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14层(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咨询电话:400-008-5078(免长话费) Email:cmci2008@163.com
京ICP备0800838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