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数据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机产业数据网 >> 行业聚焦 >> 行业新闻 >> 国际新闻 >> 工程机械 >>正文
“德国制造”品牌的125年经验之谈
发布时间:2012-09-21  来源: 


    或许你已经知道,2012年是“德国制造”这个名词诞生的第125个年头。如果再能够看到一些德文媒体最近的相关报道,你就更能够切身地体会到,德国人对“德国制造”这个词有多么自豪。可以说,德国人依靠自己的制造业,抵挡住了这些年的经济危机冲击,而这一点,是眼下身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中国,应该潜心研究的地方。

  全球经济低迷,各国都开始拼起了制造业。在美国,民意支持度和现任总统奥巴马旗鼓相当的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罗姆尼,早前专门针对制造业工人做出连串承诺,让人有种“制造业兴,美国兴”的感觉。但此言的确非虚,试问如今全球有多少消费者在等待着苹果公司在9月12日推出最新一代iPhone?自身股价节节高的苹果公司带活的制造产业,不仅是美国在受益,全球业界大到代工企业,小到一家手机附件销售网店,无不都在跟着受益。在中国,制造业同样是大课题,中国最新PMI指数出现滑坡,全球投资者都在紧张,唯恐2012年成为中国经济由盛转衰的“末日之年”。

  这个时候,德国看起来真的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好老师。和英国,西班牙动辄失业率高达两位数相比,德国眼下的失业率只有7%左右,这比最近为就业形势回暖感到庆幸的美国还要好,也让债务危机缠身的欧元区各国,不得不唯默克尔领导的德国政府马首是瞻。

  “德国制造”这个名称其实源于英国,在该国1887年颁布的《商标法案》中,“德国制造”一词作为一个法律新词,用来区分“英国制造”。英国人当年的言下之意是“德国制造”就是提醒国人“这是质量不怎么样的德国货”。但到了1894年,德国制造业界已经可以骄傲地告诉国人,“德国制造”比“英国制造”还要强。

  这种因为国家品牌标识带来的效益很快就让德国各行各业争先效仿,逐渐“德国制造”变成了有质量保证,“完美产品”的代名词。125年来,德国人努力让销售到英国的产品比本地货的口碑还要好,此后,德国人源源不断从中获益,任何一件“德国制造”的产品,就像德国人自己所说的那样,“像一块热气腾腾的新烤蛋糕”,受到大家的欢迎。

  历史证明,制造业的成熟,是国家经济强盛的必要条件。德国其实直到四五年前,国内经济都谈不上非常好。但在最近,欧洲央行不断调降利率,让欧元对其他国际货币的价格一降再降,这才让德国借着欧元贬值的东风,大卖产品获得利润。如果说,这算得上是德国在金融危机期间“独善其身”的话,那么德国也是借助了外因,占到了先机。欧盟是德国最主要的出口交易市场,凭借“德国制造”,德国销往欧盟市场的产品,占到了德国出口总量的半数以上。

  面对有着125年制造业经验的“德国老师”,中国该学些什么?首先,正如德国比尔费德大学的经济历史学家维纳•阿贝尔施豪森所认为的,德国制造业的百年多历史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新兴的制造业强国很少能够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那里获得出口贸易的丰厚利润,赚钱的来源多数还是来自和自己经济发展速度相当的国家。

  其次是民族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就像“德国制造”当年诞生的历史情境一样,“日本制造”,“中国制造”在上个世纪陆续冲进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者们看到这些新产品,就像当年英国商家初拿“德国制造”的产品时的情形一样,仔细端详,心存疑虑。大家心里想的往往都是“这是从哪里抄袭来的制造手法呢?” 其实,中国曾在1850年左右就占据过全球最大商品生产国宝座,但之后在西方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和美国先后从中国头上抢走了“制造业大国”的桂冠。西方国家能够在制造业领域超越中国的关键,就是有强大的自主开发实力。

  英国华威大学的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克拉夫兹认为,中国取代美国反映出的是全球层面上的劳动分工根本转变,这将经历一个很长的周期。如果我们乐观地看待这句话的话,可以理解为,中国还有一些时间可以用来准备和竞争者在制造业赛跑。但如果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工成本上升速度也加快的话,那么这个留给中国热身备战的时间,就不算多了。
 
 

关键词: 德国 制造 品牌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邮编:100045
Email:cmci2008@163.com

400电话

网站简介 /本网动态/产品与服务/诚聘英才/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版权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0-2012中机产业数据网版权所有 中机院机电市场研究所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14层(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咨询电话:400-008-5078(免长话费) Email:cmci2008@163.com
京ICP备0800838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