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数据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机产业数据网 >> 行业聚焦 >> 行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农业机械 >>正文
广西全力突破农机化薄弱环节
发布时间:2013-08-20  来源:中国农机新闻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化经过近几年的整顿、改革和提高,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地位作用持续增强,已经具备跨越发展上台阶的基础和实力。今年,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有望达到42%左右,迈进农机化发展中级阶段。自治区农机局经过深入调研、全面分析和充分论证认为,全区借助补贴政策东风乘势而上,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可以实现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4.2个百分点以上的增幅发展,到2020年达到70%以上,进入高级发展阶段,为我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记者近日在贵港参加“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工程模式”研讨会期间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局局长黄铭福处了解到的。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完成水稻机耕面积96万公顷、机插面积17万公顷、机收面积68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1%、29.8%、14.6%;甘蔗机耕面积33万公顷、机种面积5.2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23%。与此同时,农机服务组织迅速发展,全区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1655个,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3244个,农机专业户10.13万户,农机户总数226万户,进一步完善了以农机合作社为龙头、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为主体、农机专业户为骨干、农机户为基础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增速迅猛,全力突破薄弱环节,令人刮目相看。

  工厂化育秧攻克水稻机插瓶颈

  7月28日,记者在参加于贵港市召开的“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工程模式”研讨会期间参观了几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工厂。在桂平市石龙镇振龙农机专业合作社,只见一排排秧苗架上,一盘盘绿油油的秧苗长势喜人;温室外面的空地上,育好的秧苗整齐、健壮、规格统一,已经可以用插秧机移栽到大田了。合作社理事长覃振龙告诉记者,贵港市是广西的鱼米之乡,最适合种植水稻。往年人工育秧非常辛苦,刚开春就要浸稻种,在田里干活双脚冷得发僵。如果遇上倒春寒,大多数稻种甚至会被冻死或烂掉,只能重新播种。比如去年3月初就发生了倒春寒,很多农户的稻种烂了,虽然重新播种了,但每亩减产不少。“但现在好了,贵港市建设广西十万亩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区,我的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是贵港市首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广西明星专业合作社,有幸参与到这一项目中来。机械化育秧省了人工、节约了成本、抢了农时,并且没有死秧。经过专家测产,同样的田间管理,每亩可增产50公斤以上。”他称,他的合作社目前采取“代育秧、代种田、代插秧、代收割、统一田间管理”的经营模式,为农户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特别是在育秧环节,除振龙农机专业合作社外,桂平市石龙镇永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港北区庆丰镇延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工厂也均已投入运营,每年早晚两季共可育出数万亩大田所需的秧苗。

  据黄铭福介绍,水稻是广西的主要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约3200万亩,占全区农作物种植面积的60%以上。截至2012年底,广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7.6%,其中机耕、机插、机收作业水平分别为90.9%、12.77%、58.2%,薄弱环节在机插。因此,去冬今春以来,自治区农机局瞄准这一瓶颈,全力组织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突破工程,一方面加大投入,继续建设广西贵港浔郁平原“十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南宁“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以及20个“千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依托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重点推进水稻育插秧、收获和烘干机械化;另一方面投入4200万元在南宁、贵港、玉林、贺州、来宾5个市建设了14个有规模、上档次、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标准化育秧工厂。试验对比证明,水稻机插可使每亩增产10%以上,机收可减少损失3%—5%,机械烘干可减少霉烂损失4%以上。因此,许多育秧工厂育出的秧苗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秧苗订单远超育秧能力。另据了解,今年4月,自治区全区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暨水稻机插秧现场会在贵港市召开后,梧州、桂林、钦州、南宁等市纷纷行文请求立项水稻工厂化育秧建设;同时,为争取多方投入,加大对集中育秧工作的扶持,自治区农机局还请求农业部扶持1亿元在水稻主产县建立100个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以大幅提高全区机插面积,促进粮食稳定增产。

  黄铭福表示,今年下半年,广西将继续抓好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行县(武宣县)、5个全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项目县以及26个市、县(区)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建设,并重点推进9个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项目。一方面对上半年工作进行研究总结,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技术流程,完善相关技术标准,探讨适合广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模式,在全区推广指导,同时发挥已建成育秧工厂的作用,力争下半年供秧面积达到5万亩。此外,广西农机部门还将提前做好2014年项目的规划和前期工作,争取年底前在梧州、桂林、钦州、南宁等市新开工建设一批项目,逐步提高工厂化育秧比例。

  蔗糖一体化破解甘蔗机械化难题

  与水稻在广西粮食生产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相似,蔗糖产业是广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区甘蔗年种植面积1600多万亩,种植规模和蔗糖产量均约占全国的60%以上。但长期以来,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相对偏低,除耕整地、运输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外,人畜力劳作方式仍普遍应用于甘蔗种植、田间管理及收获等基本环节中,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对于广西甘蔗生产的规模经营存在较大限制作用,直接影响到蔗农收入与企业效益的提高。

  针对这种情况,今年上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局成功争取农业部、财政部特批制糖企业依法注册登记成立的农机服务组织购买的甘蔗种植机、甘蔗联合收获机、大中拖、喷灌机、微灌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为培育蔗糖一体化经营模式奠定先行基础;并于3月专文请示农业部扶持1.5亿元开展农机深耕深松作业补贴、2.1亿元集中采购100台国外品牌甘蔗联合收割机,支持10个糖业集团的农机服务组织开展甘蔗收割机械化示范,为培育蔗糖一体化经营模式争取资金及政策支持。同时,广西农机局还争取自治区发改委行文,请求国家发改委安排1.8亿元建设6个国家级甘蔗机械化示范基地,开展甘蔗机械操作和维修人员培训。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局的努力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响应,如来宾市农机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指导柳州汉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来宾北回归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廖坪农场租赁2100亩土地,建立了以国际主流甘蔗机械化技术为特色、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该基地配备了两套美国维蒙特大田自走式喷灌机,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全覆盖,其中一台单机灌溉规模达1200亩,为我国甘蔗业内之最。基地甘蔗种植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生产,开展了机具作业无障碍化的土地整理、作业效率优先的田块规划和作业质量的农艺标准评价,取得了显着成效,得到制糖企业、蔗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据统计,2012—2013榨季,广西全区在甘蔗生产机械化示范区共组织290台甘蔗种植机开展机械化种植作业13.96万亩,比上榨季增长350%;组织64台甘蔗联合收割机开展机械化收割作业1.65万亩,收获甘蔗7.77万吨,分别比上榨季增长200%、244%;完成机械中耕培土223.38万亩,机械破垄覆膜127.47万亩。

  黄铭福表示,培育蔗糖一体化经营模式能够将甘蔗种植这一“艰苦的产业”变为“甜蜜的产业”,是破解甘蔗机械化难题的良方。目前,“糖料蔗全程机械化问题研究”和“糖料蔗机械化收割入厂标准”等课题正在广西进行紧锣密鼓的研究,将成为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的技术支撑。黄铭福称,下半年,广西一方面将重点抓好20个甘蔗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甘蔗生产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将结合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机生产企业、种植大户和制糖企业合作,逐步形成特有的蔗糖一体化经营模式。

  抓好示范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无论是在水稻全程机械化方面,还是在蔗糖一体化经营模式方面,我们均可看出,正是由于农机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广西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农业节本增效和土地规模经营,在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收入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农机化发展进程中的突出亮点。”黄铭福告诉记者。

  据黄铭福介绍,广西农机部门通过开展示范建设,以典型引路,扶持带动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效益良好、带动力强的农机合作社建设,推动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规范快速发展,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今年,自治区农机局按照“五有”“五化”标准,多方筹资600万元,重点建设20家自治区级示范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占地面积不低于1300平方米,机具库棚、维修车间和零配件供应部建筑面积分别不低于600平方米、50平方米和50平方米。例如桂平市永和农机合作社,拥有各类农机366台(套),其中高性能水稻生产机械91台、谷物烘干机械2套,年农机作业量8000多亩,农机作业服务年收入近100万元;年加工、销售大米8000吨以上,销售额达3200万元,纯收入160万元。在该社的带领下,全村3600亩水稻生产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形成了耕、种、收和产、供、销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和引领、助农增收的地位和作用在该社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是开展农机专业的主体,是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的核心,是农机购置补贴的重点,是农机化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黄铭福表示,自治区农机部门必将保持“广西速度”,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合作社从单一农机化服务发展到“四代一管”服务,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形成多样化创建、规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机制,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文章
您可能对以下信息内容感兴趣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邮编:100045
Email:cmci2008@163.com

400电话

网站简介 /本网动态/产品与服务/诚聘英才/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版权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0-2012中机产业数据网版权所有 中机院机电市场研究所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14层(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咨询电话:400-008-5078(免长话费) Email:cmci2008@163.com
京ICP备0800838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