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数据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机产业数据网 >> 行业聚焦 >> 行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农业机械 >>正文
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3-06-14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 

  中央一号文件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指出“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而要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因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文件精辟地阐释了必须坚决贯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并有五处提及有关模式探索与创新的内容,可见模式探索与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是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科技支撑,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已进入中级阶段中期以后,从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向农业全面机械化迈进的发展新时期,文件提出“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给农机化工作者指明了努力前进的方向。

  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从实践和研究的两个角度,需要注意几个问题:模式的识别与细分,模式的比较与选择,模式的示范推广与发展演进。

  首先,是模式的识别问题。模式的识别,就是研究之所以成为模式的特殊性质。任何称为某种模式的事物,都一定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把这些特殊现象的本质(质的规定性)从理论上高度概括表述出来,就成为大家公认的某种模式。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来说,就是要研究模式的物质内容(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的生产技术路线及其装备设施)及社会形式(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观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农业机械化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方式)。因为实际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都是技术装备与组合机制运行的综合表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归纳相似性、区别差异性的聚类分析法进行归类处理。在现实生产中,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大家可以接受的几类或若干类不同模式。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归类处理,是因为事物都有差异,没有绝对相同的。但许多事物也有相似之处,用归纳相似性,区别差异性的方法,求大同,存小异,把相似多于差异的事物都归为一类,就可以大致区分出不同类型,有利于分类指导发展。由于影响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因素很多,而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主导作用的因素所决定的。所以对复杂事物要合力找出其影响最大的、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作为区分模式类型的主导因素。例如,湖北和湖南都是水稻和油菜产区,有一定相似性,但湖北是单季稻与油菜连作,湖南是双季稻与油菜连作,其差异性就形成了湖北的“稻油连作”生产机械化模式,湖南的“稲稻油”生产机械化模式,在这里,区分模式类型的主导因素是耕作制度。又如,联合收获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分段收获机械化生产模式,模式区分的主导因素是机械装备。还需注意,全程机械化生产与单一环节机械化生产的技术装备模式区分不仅要看单项环节,更要看全程各环节的集成;不仅要看单一技术装备的功能先进性和条件适应性,还要看全程装备的成套性和配套协调性。

  关于模式的细分,是指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是一个大课题,总命题,在实际探索和研究中,需要分层次进行细分,具体化才具有可操作性。如,农业是一个总概念,按部门可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机械化生产是指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的机械化生产;按农作物对象各产业还可进一步细分。如种植业按作物可细分为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甘蔗、蔬菜、苹果、柑橘、葡萄……等生产机械化;按地形地貌可分为平原、丘陵、山区、草原生产机械化;旱作、水作机械化;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农业机械化;按耕种制度可分为一熟、两熟、多熟地区农业机械化等多种不同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只有从实际出发,细分到当地的主要农产品机械化生产,模式探索研究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指导意义。

  关于模式的比较与选择,是指生产模式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自然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也可能有不够合理、不够健全之处,经过比较分析,有利于促进现有模式的改进完善和健康发展,也有利于通过比较优选促进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和优选模式的示范、推广。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较是为优化选择和试验示范推广服务的。例如,多年困扰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玉米机收,山东省组织研究突破,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把全省的玉米机收模式梳理出适宜于不同类型地区的四种技术模式:机械摘穗+秸秆粉碎还田联合收获模式(主推模式);人工果穗收获+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分段收获模式(适宜丘陵山区等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初期);玉米穗茎兼收机械化模式(适宜畜牧养殖较发达地区);玉米青贮机械化模式(适宜有大型畜牧养殖企业或规模化养殖地区),进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荐选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推进了山东玉米机收大发展,玉米机收水平大提高,创造了连续几年提高幅度都在9个百分点以上的“山东速度”,2010年,山东玉米机收水平达71.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7%,成为我国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第一省。

  比较优选要有原则、评价指标、标准和方法指导。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要符合《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定的发展原则: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就是要构建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10字方针要求的节本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并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为现有模式优选和进一步优化(模式改进创新)提供科技支撑。

  关于模式的示范推广。如果说,模式的选择是通过实践而发现和认识典型模式的过程,那么,模式的示范推广就是通过实践而检验典型模式的过程。只有通过试验示范检验,达到了人们预期的结果时,模式的优选才算成功了,才具有推广使用价值。因此,通过试验示范再进一步推广应用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模式检验作用,看优选模式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二是起到提高其群众认知度、认可度的作用,看这种模式群众是否乐于接受,以利于见减少盲动性,提高科学性和自觉性,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关于模式的发展演进。模式演进是必然发生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有自然演进和自觉演进两种情况。自然演进是顺从其自然的自发演进。我国现有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多数并非出自预先设计,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多数是自然演进而成。在形成过程中逐渐被人们观察和认识到,总结归纳出若干模式,可以从中进行优选。自觉演进是有研究支持,有预先设计的演进。也就是由自发到自觉的演进,从优选到优化的演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在新的发展时期,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对农业机械品种多样性、性能先进性和机器系统的成套完备性、配套协调性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要求机具装备、设施性能先进,又要求装备结构优化升级。因此,任何现有模式在实践发展中都是有时效性的。过去适应,现在出现不适应;现在适应,将来未必能适应。发展中要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对发展模式必然有转型升级的新要求,要转变发展方式,进入新境界。上好新台阶,必然要求模式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对此我们要有信心,又要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去迎难而上,努力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所以,模式创新也是科技资源整合,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从自发演进到自觉演进,从优选到优化,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可以再发展中更好地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邮编:100045
Email:cmci2008@163.com

400电话

网站简介 /本网动态/产品与服务/诚聘英才/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版权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0-2012中机产业数据网版权所有 中机院机电市场研究所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14层(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咨询电话:400-008-5078(免长话费) Email:cmci2008@163.com
京ICP备0800838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