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数据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机产业数据网 >> 行业聚焦 >> 行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农业机械 >>正文
“90后稻客” 驾着“铁牛”奔四方
发布时间:2013-07-11  来源:华龙网 

  说起秋收,许多老农也禁不住摇头,那滋味真是苦不堪言。可一位在蜜罐子里长大的“90后”,却偏偏干上了替人搞秋收的“稻客”活,驾着“铁牛”——联合收割机四处替农民收割水稻。

  稚嫩的脸庞、甜甜的笑容、胖胖的身体。在本月梁平县举办的联合收割机培训班上,生于1992年的廖国春在绝大多数都是其叔叔辈的学员群中特别显眼。

  廖国春家住梁平县明达镇天台村。2008年6月,同农村许多孩子一样,刚刚初中毕业后的他便外出打工。到过浙江、福建、深圳等地,干过电梯工、电焊工、公交车售票员……

  廖国春在“倒车入库”

  “打工不好耍,不自由,经常受老板的气,每个月初发的一至二千元钱工资,到了20多号就花完了。”2012年8月,打了4年工,初尝人生不易的廖国春回家了。

  此时恰逢当地秋收时节,廖国春看见浙江、福建、山东等外地的许多联合收割机在家乡收割水稻。一打听,每天竟可以收取4000元左右的作业费。她心动了,鼓动父亲出资6.2万元(国家补贴5万元除外)购买了一台高性能的两行联合收割机。

  阳光下热,阳光下机器旁更热。白花花的太阳首先给了廖国春一个下马威。“烈日当空,我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只搞了半天,就差点中暑。” 廖国春说:“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收割时飞扬的谷物上的灰尘与谷芒和着汗水沾在身上,奇痒无比,真想撒手不干,撒腿就跑。”

  想到是自己要求买的,又投入那么多资金,生性倔强的廖国春咬牙挺了下来。在梁平收割完毕后,他同父亲又到云阳、巫溪、奉节、湖北利川等地收割水稻,一直干到10月底。

  “早上六点钟就要起床,开始保养、调试机器,上午8点多,稻谷露水干了就开工,天黑了才收工,每天都要干10多个小时。” 廖国春说,确实太累了,两个月下来,人晒黑了不说,还掉了好几斤肉。“没想到这个还有减肥功效。”活泼幽默的廖国春开起了玩笑。

  “廖国春吃得苦,舍得下力气,100多斤的‘跳板’(用于机器爬坡、过沟等),他扛起飞跑,跟那些在家‘啃老’的‘90后’大不一样。”与廖国春一道外出跨区机收水稻的王正春赞叹道。

  培训现场,廖国春格外认真,缠着教练教他“真功道法”。教练也很喜欢这个大男孩,耐心地给他讲操作技巧,指导他在训练场转了一圈又一圈。其它学员见他学得太久,纷纷“抗议”,把他“请”下机器。可下了机器的他更没歇着,又急忙找厂方技术人员学习收割机的调试、保养和故障排除方法。

  “只有学到真本事,才考得起驾驶证,去年由于购买机器的时间稍晚了,我没办驾驶证,请了一个师傅开,每天工资至少就要350元,太不划算了。” 廖国春说,学好技术才能挣到钱,去年有一次机器皮带断了,由于不熟悉,只好打电话请教,搞了半天才换好,白白少挣了1000元左右的作业收入。

  付出总有汇报,廖国春与父亲去年两个月的辛苦换来了4万多元的纯收入。“比起在外打工还是强多了,打工一年,能挣回1万元就相当不错了,再说自己当老板,虽说苦点累点,但自由不受气,心情爽。” 廖国春坚定了继续干下去的决心。

  “虽然农民不再弯腰挞谷,但从田中搬运稻谷还是很辛苦,要是能用拖拉机在田间转运一下就好了。” 聪明的廖国春又发现了新商机,有了新的打算。

  “年轻人思路活,有闯劲,他们的加入,给农机事业带来了活力,给农业现代化带来希望。” 梁平县农机推广站站长兰显发特别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农机行业,他说,搞农机大有“钱途”。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文章
您可能对以下信息内容感兴趣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邮编:100045
Email:cmci2008@163.com

400电话

网站简介 /本网动态/产品与服务/诚聘英才/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版权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0-2012中机产业数据网版权所有 中机院机电市场研究所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14层(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咨询电话:400-008-5078(免长话费) Email:cmci2008@163.com
京ICP备0800838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