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数据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机产业数据网 >> 人物访谈 >> 行业专家 >> 航空航天 >>正文
欧阳自远: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发布时间:2013-10-21  来源:中国工业网 

  欧阳自远(1935.10-)男,江西上饶人,生于江西吉安。汉族,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毕业,1961年中科院地质所研究生毕业。现任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贵州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南昌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及成都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欧阳自远院士负责国内地下核试验选场与综合效应研究,爆后验证成功,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月球科学,比较行星学和天体化学研究,是国内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

  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比较行星学、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的研究。建立了铁陨石成因假说,吉林陨石的形成演化模式与多阶段宇宙线照射历史的理论;提出地球多阶段转变能的新的演化模式,地质体中宇宙尘的判断标志;补充并发展了太阳星云化学不均一性模式与理论;论证中国K/T界面撞击事件,提出并证实新生代以来6次巨型撞击诱发地球气候环境灾变的观点;论证组成地球原始物质的不均一性、地球两阶段形成与多阶段演化及对成矿与构造格局的制约,提出地球与类地行星的非均一组成与非均变演化的理论框架。近年来,积极参与并指导了中国月球探测的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是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7年7月,被贵州省遴选为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

  他积极参与并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具体设计国内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390篇,专著9部,主编专著11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人。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对欧阳自远的刺激很大,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决定从核物理研究转向天体研究。1978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时送给我国领导人一件礼物——仅有1克重的月球岩石样品。那时研究天体岩石的科学家还非常少,于是有关部门就将那块石头送到了研究天体学的欧阳自远这里。“美国去过6次月球,这块岩石是哪次登月采集的?采自月球的哪个地方?对于这些,我们当时都一无所知。我小心翼翼地取了0。5克作研究,另外那一半送到了北京天文馆。希望我们的人民也能亲眼看一看月球的一部分。”欧阳自远接着说:“仅研究这0。5克石头,我们共发表了40篇相关文章,最终我们确认这块石头是‘阿波罗17号’采集的,并确认了采集地点,甚至还确认了石头所在的地区是否有阳光照射等等。”

  由于许多国家纷纷宣布进行新一轮的月球探测计划,欧阳自远也急了,从1994年起,他就开始向有关方面极力建议开展探月工程项目。在这之前,有一个小插曲。1992年前后,国内就已有科学家提出了“嫦娥奔月”的想法。当时为了迎接1997年香港回归,有人提出利用运载火箭往月球上发射一个象征中国的铁质标志,将其永远“烙”在月球上,以此扬国威、鼓士气。但中央认为,“这完全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基本上没有什么科学研究价值”,所以最后被否决了。

  后来,“863计划”专家组请欧阳自远递交一份正式的探月科研报告。到了1994年,专家组通过了欧阳自远的报告,并且得到了一笔经费。这是中国人花在月球上的第一笔钱。直到2003年底,一份厚厚的正式报告被送进了中南海。2004年1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上签字,国家正式批准了“嫦娥一号”计划的实施方案。经过了从科学目标的确定到工程立项将近10年的准备之后,欧阳自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的重任。

  让月球上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早在2004年1月,我国政府已正式批准了绕月探测工程的立项,并将第一个月球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一号”工程。“嫦娥工程”令世人瞩目,与此项工程相联系的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1960年,在内蒙古境内掉下了一块陨石,“当时还以为是别人的武器,后来我确认是地球外面的石头!”欧阳自远就从那块石头做起。“那是一块陨石,速度极快,那个大火球轰隆隆地撞到地球上,其实重量还不到一公斤,但过程却惊心动魄。”

  也就是从那时起,欧阳自远开始对陨石进行系统的研究。1976年3月,在吉林省境内下了一场陨石雨,最大的一块陨石重达1.7吨。当年9月13日,他又听说在云南有几条火龙从天而降,火龙穿越了两个省,他立即组织了13支队伍去寻找、考察,为以后进行科学研究积累了珍贵的资料。

  上个世纪60年代,国内对陨石的研究刚刚起步,欧阳自远以地质研究的经验和知识架构,迅速成为该领域的一位“领军人物”。

  “小时候,我曾梦想要登上月球。那时,我总想知道月球究竟是什么样子,也很想知道桂花树究竟是个什么形态。我很敬佩吴刚无止境地砍树,但砍了又复原。究竟是什么力量使桂花树永远砍不倒呢?所以我很想探寻这个秘密,探寻究竟月球是什么样的情景。长大后,才知道月球是一个非常严酷冰冷的世界。这更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一定要探求它为什么会是这样,探求它为什么不能像地球一样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与嫦娥第一次亲密接触

  1957年苏联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欧阳自远意识到人类探寻空间的时代已经来临。“我是学地质的,研究地球的人老是在地球上摸来摸去,虽然也很重要,但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利用空间探测器来观测和研究地球,也就是跳出地球,在更大的空间尺度、时间尺度来研究地球,这种方法对地球的认识会更为全面,更为系统。”

  怀着这样的想法,欧阳自远开始收集、研究地球以外的物质。这次人生转折让他摆脱了“地球引力”,从此与“嫦娥姐姐”结下不解之缘。欧阳自远经常说:“一定要推动"嫦娥工程",这是我们这一代科学家的责任。”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搜集整理研究有关资料。

  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与月球的第一次接触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那次是“陨石”牵的线。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代表卡特总统送给华国锋一件礼物——仅有一克重的月球岩石样品。这块石头是阿波罗17号登月时采集的。它被浇铸在一块有机玻璃内,那时研究天体岩石的科学家还非常少。陨石的身份密码该如何破解呢?远在贵州的欧阳自远被推荐来破解陨石密码,那时,欧阳自远的陨石研究已小有成就。欧阳自远后来说:“美国去过6次月球,这块岩石是哪次登月采集的?采自月球的哪个地方?这些,我们都一无所知。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取了0。5克作为研究,另外那一半送到了北京天文馆。让我们的人民也能亲眼看一看月球的一部分。”他说:“仅研究这0。5克石头,我们就组织了全国10几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破解了陨石中包含的物质元素隐藏的所有身份密码。这次研究,我们共发表了40篇相关文章,最终确认这块石头就是"阿波罗17号"采集的,并确认了采集地点,甚至还确认了这块石头所在的地区是否有阳光照射等等。”

  1994年,欧阳自远首次提出要开展探月工程项目,并对此进行积极宣传。他说:“希望"嫦娥一号"工程能尽快得到国家批准并顺利进行。美国的"阿波罗"登月已经过去了35年,现在,他们又计划在2015年重新载人登月,欧洲空间局宣布2020年实施载人登月,印度也宣布在2007年发射绕月卫星。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加速这方面的研究,为中国人争口气。”

  誓圆中华登月梦

  翻阅欧阳自远的科研生涯发现:人生因追求而充实。4年的大学生活和3年的研究生阅历,不但积淀了欧阳自远的知识根基,也更加拓展了他思维的触角,使他在以后的科研生涯中得以笑傲天体间。在天体化学与地球科学领域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198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巨著《天体化学》,在国际天体化学领域引起了极大反响,这标志着中国天体化学的创立与成熟。从而创立了我国天体化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国际同行评价说:“从世界范围来看,这部著作是独一无二的。”1991年,这部《天体化学》荣获了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从20世纪60年代起,欧阳自远始终关注着国际上有关探月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一直从事着对陨石、宇宙尘埃以及月球岩石的研究,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尽可能多地了解认识月球、火星和太阳系。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准备和积累,他才有可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提出一个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国际发展思路的目标。在亲身经历了从科学目标的确定到工程立项将近10年的准备之后,欧阳自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的重任。他认为,这是历史给他的一个机遇。因为对月球和火星的探测,人类只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因此这个历史的责任很自然地就落到了地球科学家的肩上。欧阳自远激动地说:“我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既感到欣慰,也感到幸运。有的科学家为此奋斗了一辈子都没能实现这个梦想啊。”

  谈到对月球的探测,欧阳自远显得有些兴奋,他介绍说:“地球是我们的摇篮,我们人类是地球的守护神。然而,我们中国却一次都没有离开过我们的摇篮。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门槛是月球,探月也是从另一视角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中国的探月计划已经论证了10年,又经历了3年多的研制过程。欧阳自远是力挺探月工程的科学家之一。而在力挺背后,欧阳自远仍然表明了这项工程必须分阶段来实现。

  欧阳自远制定了一个简洁的探月计划。“目前我国将要实现的月球探测阶段,分绕、落、回3期。”欧阳自远口中的探测阶段恰恰就是“不载人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将向月球发射一个卫星,全面、系统、整体性地探测月球;在摸清月球“家底”后,再发射着陆器降落到一个区域,精细地探测一个地方;第3期则是把月球样品采回地球来。“做月球研究,我收藏了有关月球的相关样品,但那都不是由我们自己直接从月球上带下来的。”欧阳自远在言谈中,流露出了收藏由“嫦娥一号”带回样品的一种强烈渴望。

  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意义重大,这是一项不能不做的工作。他说,各国都对探月非常关注,中国的探月工程很难得到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技术帮助。

  欧阳自远说:因为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对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都是很有意义的。而且,月球探测是我们国家实现载人航天和应用卫星之后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一个国家高技术发展的标志。

  如果说,欧阳自远的“我总想知道月球究竟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不能像地球那样生机勃勃”这番话吟出了他对月球情有独钟的心声,那么,从倡导、组织中国开展月球探测,到科学目标的研究、制定,并以深厚的科学底蕴勾画出中国的探月蓝图,则充分表明欧阳自远这位“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正在为圆中华奔月梦而努力着、耕耘着。“绕月探测工程仅仅是一个开始,这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40多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共做过80多次月球探测,其成功率仅有一半。我们会吸取和总结别国的经验,尽量把每一个细节做好,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探月工程进行下去!”欧阳自远对此充满了信心。

  为科学甘当孺子牛

  的确,欧阳自远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成果:300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8部饱含其智慧结晶的专著、11部融入其思想体系的主编专著以及上百篇科普作品,这些,都无疑为他所从事的学科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然而,他却很少谈及自己的家庭和个人生活。他说,搞科研,可能是命运对我的安排,我没有什么别的选择。年轻时,他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在家里也不得休息,有时凌晨两三点钟才躺下。他说:“那时全凭着年轻、精力充沛。”欧阳自远回忆起了两次核爆炸期间那段难忘的经历。他说:“因为两次核试验是间断进行的,我很少能顾及家里。常常是在爆炸现场进行调查,回到北京马上做总结,然后再到野外去验证,工作量大,环境也异常艰苦。当时绝对保密,禁止一切书信来往。记得有好几年的春节我都是在戈壁滩上度过的,家里人只知道我到外地去工作,但在哪儿工作、到底是干什么的他们都不知道。后来家里人隐约猜到了,因为我每次探亲都带回新疆的葡萄干。有一次一进家门,孩子看到是个生人,连忙叫我爱人"妈妈,有位叔叔来了……"让我爱人哭笑不得。那个年代我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总想为国家多做点贡献。”

  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响应党中央“建设三线”的号召,从北京迁到了贵阳。直到1991年,中科院任命他兼任中科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局局长时,他还向组织提出,虽调回北京,但暂不搬家、不迁回户口。欧阳自远深深地眷恋着贵州这块土地。他说:“我工作和生活最艰难的时期是在贵州,所取得的点滴成就都与贵州相连,对第二个故乡我已有了深厚的感情。”

  欧阳自远在学术上可谓功成名就,著作等身。这些年,国内外很多单位都向他发出邀请,而且待遇都很高,这些都被他一一回绝了。他说:“我还是留在国内踏踏实实地搞点学问,追求一些新的发现,尽量为国家多做一些事情。”

  如今,年逾古稀的欧阳自远正在以不倦的脚步续写着科学人生画册的新篇章。他充满信心地表示:“我们一定会等到那一天,亲眼看到在月球上留下中国人的脚印,中国人实现这个梦想已为期不远了。”

关键词: 中国 月球 探测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邮编:100045
Email:cmci2008@163.com

400电话

网站简介 /本网动态/产品与服务/诚聘英才/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版权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0-2012中机产业数据网版权所有 中机院机电市场研究所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14层(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咨询电话:400-008-5078(免长话费) Email:cmci2008@163.com
京ICP备0800838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