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数据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机产业数据网 >> 人物访谈 >> 行业专家 >> 正文
德国能源署总裁科勒:如何搞好生态城市的建设
发布时间:2013-09-06  来源:财新网 

  2013年8月24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国际合作中心借德国能源署总裁斯蒂芬·科勒先生(Mr. Stephan Kohler)来华访问之际,组织了一次他与中国可再生能源界的对话沙龙。科勒就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及做法做了详尽介绍,并对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问:德国政府规划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即,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电力总消费量的80%、二氧化碳减排80%,这个目标可以达到吗?

  科勒:从现在来看,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电力总消费量的80%很难达到。因为德国的用电高峰在冬季,而光伏发电量集中在夏季。对发电量进行季节存储,采用现在的技术代价还太高,除非技术上有很大的突破。

  但是,推动建筑节能以降低建筑能耗发展得很顺利。德国是高纬度国家,建筑能耗主要是用于采暖。德国计划到2050年所有建筑的能耗相对于2010年降低80%,即所有建筑的能耗每年平均要降低2%,国家通过德国复兴银行(德国政府持有其100%股份的政策性银行)对进行建筑节能改造的业主给予了大量的贴息贷款,现在进展得很顺利。德国的建筑能耗标准十几年不断修订,而且做了很多的示范建筑,现在已经建成了自身所产生的能量大于所消耗的能量的建筑,即正能量建筑。

  问:德国有没有搞新能源示范县?

  科勒:有搞!德国很多县乡的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电,包括沼气在内的生物质能源发展很快,德国很多县乡在搞竞赛,一些县乡生产的可再生能源量已经超过了其自用的能源量,成为所谓的正(可再生)能源县/乡。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这些可再生能源发展快的地区,往往是原来就业比较困难、经济比较薄弱的农业地区。建设和运行可再生能源生产项目,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发展可再生能源与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相结合,可一石二鸟。

  问:中国正在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并且在研究建立评价标准体系。我们知道德国也在建设生态城市,德国有无生态城市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例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对各个城市的生态建设水平进行比较。

  科勒:德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你无法想像靠近德法边境的大学城弗莱堡如何与鲁尔区的钢铁之都埃森相比。不过有很多可比的分项指标。例如:可以比较政府的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的化石能耗即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可以比较固体垃圾处理的环境指标。德国在交通运输工具的节能方面也有指标。例如,奥迪公司生产的A8行驶一公里排放约270克二氧化碳;A1行驶一公里排放约70克二氧化碳;奥迪公司生产的所有汽车,平均下来每辆车一公里排放约130克二氧化碳,这就是奥迪公司汽车的碳排放指标,可以拿来与奔驰、宝马比。

  问:德国政府对参与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有什么打算?

  科勒:德国政府有关部门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签署了在生态城市方面的合作备忘录。中国政府准备挑选几个城市与德国合作。我昨天得知,中国也与美国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合作。中国人很智慧,在生态城市这个题目上与很多国家合作,最后挑选出合作得最好的国家作为示范,这就像让不同的国家在运动场上竞赛。我们很高兴参加这场竞赛,我相信我们德国人在这场竞赛中将会是跑得最快的。

  问:德国政府如何对各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资助?

  科勒:德国政府通过德国复兴银行给各地方政府的新能源规划提供赠款作为补贴,这同时也成为德国复兴银行后来为当地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贷款的信息基础。德国的大部分风电、光伏电、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是民众集资建设的,这些集资项目很多都是政府参与主导。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贷款时所需的传统的业主财产担保机制就很难应用,因此德国复兴银行开发出新的担保模式,促进了银行业对民众集资开发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融资,促进了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

  我今年6月份参加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在这个论坛上,中石油与俄罗斯的石油公司签订了一份石油供应合同,25年期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2700亿美元的石油。2700亿美元!如果用这么巨大的资金投资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事业,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事业会有多么大的发展,会有多大的经济效益?!会产生多少就业?!这么巨额的一笔资金就可以用于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不过这只是我的看法。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文章
您可能对以下信息内容感兴趣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邮编:100045
Email:cmci2008@163.com

400电话

网站简介 /本网动态/产品与服务/诚聘英才/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版权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0-2012中机产业数据网版权所有 中机院机电市场研究所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14层(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咨询电话:400-008-5078(免长话费) Email:cmci2008@163.com
京ICP备0800838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