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机产业数据网 >> 新兴产业 >> 生物 >> 正文
2013年生物柴油产业化亟待提速
发布时间:2013-04-16  来源:人民政协网 

  “2011年全球生物柴油产量突破了2000万吨,已建和在建生物柴油装置年产能接近4000万吨,生物柴油迅猛发展,成为21世纪正在崛起的新兴产业。我国目前生物柴油产量只有100万吨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希望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可考虑直接补贴生物柴油产品,积极推进生物柴油产业化进程。”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石化石家庄炼化分公司总经理毕建国向本报记者坦述了他的思考。

  记者在石家庄炼化厂区看到,中石化研究开发的新一代生物柴油技术已经中试装置试验成功,变餐饮废油为生物柴油产品成为现实;我国首个以炼厂CO2废气为碳源的“微藻养殖示范装置”也已建成并投入运行,可为炼厂减排二氧化碳20%以上,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相当于森林的10-50倍,同时养殖的微藻为生物柴油的开发奠定原料基础,从而实现循环利用。

  “与传统技术相比,中石化新一代生物柴油技术,1吨地沟油可以生产0.93吨柴油,剩余的7%可以作为燃料为生产装置加热,整个加工过程不需要外来能量,能耗大大降低。同时,地沟油加工过程中,不使用酸碱催化剂,生产过程清洁,对环境不会产生二次污染。”令毕建国骄傲的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以餐饮废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产品已经在国内外获得发明专利近30项。”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生物柴油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逐鹿的焦点,是因为以生物质原料替代石油来生产燃料与化工产品乃大势所趋,生物柴油作为一种全新的、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具有无毒、能生物降解、基本无硫和芳烃、可以任意比例与石油柴油混兑等优越性。“美国的研究证明,混入一种20%生物柴油的车用柴油可降低颗粒物排放14%、降低总碳氧化物排放13%、降低硫化物排放70%以上,使用生物柴油还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毕建国介绍,“与石油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可以作为化石柴油的润滑剂,特别是在汽车燃油的环保标准提高、柴油中硫含量降低后,在其中调配生物柴油,能改善低硫柴油的润滑性,避免发动机的磨损。”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生物柴油的发展,制定了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确立了“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油”的原则,依据国情制订了生物柴油原料的发展战略,当前主要利用废弃地沟油,中期将大力发展林木油脂,中长远来看还要依靠微藻油脂。2009年12月和2010年3月,中海油先后建成年产6万吨和27万吨的生物柴油装置,生产的生物柴油可以按照5%的比例勾兑进石油柴油中,这是我国首个加入到石油柴油中的生物柴油项目。

  然而,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柴油产量17063.6万吨,按照生物柴油B5标准,大约需要850万吨的生物柴油。但目前生物柴油产量只有100万吨左右。“关键问题出在原料上”,毕建国表示,当前,我国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问题十分突出,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和配置。以地沟油为代表的废弃油脂原本是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却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大量流向食用油市场。毕建国建议,国家卫生、环保等部门应尽快制定有关废弃油脂收集处理的相关法规,引导其成为生物柴油原料,从而支持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并有效保证食用油的供应安全。

  毕建国还坦言,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支持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但是,力度还不够,应当考虑提供直接补贴。“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开发生物柴油技术并积极推进其产业化进程。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近年来由政府大力推进生物柴油产业,在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上给予大力支持,使生物柴油价格与石油相差无几。我国可以参考目前对乙醇汽油的补贴政策,对定点燃料生物柴油生产厂家实行财政补贴政策。”毕建国还建议,目前我国的优惠政策审核规格高、程序多,有必要将审核权下放到省,国家发改委只履行监督职能。同时,将免征所得税、消费税和增值税先征后退综合优化使用,一方面保证生物质能源企业有合理的利润,保护好市场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防止利润过高,造成食用油倒流,与民争油。

  记者获悉,中石化正在积极地推广生物柴油新技术,加快工业装置的建设速度,今年将在江苏建设一套10万吨/年生物柴油示范装置,同时还筹划在秦皇岛建设一套10万吨/年生物柴油示范装置。为了长远解决生物柴油的原料来源问题,中石化与中国科学院2010年启动了"微藻生物柴油成套技术的研发"项目,毕建国透露,项目组在我国境内广大地区采集微藻藻种进行筛选,获得了大量高产油微藻藻种资源,微藻"吃"二氧化碳、"产"生物柴油初战告捷,微藻养殖有望形成新的能源供应链,缓解甚至部分替代化石能源。毕建国感慨地说,"微藻这种地球上最简单的一种生物,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环境、资源、低碳等一系列最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

  (来源:人民政协网)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文章
您可能对以下信息内容感兴趣
更多>>推荐报告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邮编:100045
Email:cmci2008@163.com

400电话

网站简介 /本网动态/产品与服务/诚聘英才/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版权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0-2012中机产业数据网版权所有 中机院机电市场研究所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14层(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咨询电话:400-008-5078(免长话费) Email:cmci2008@163.com
京ICP备08008382号-7